原發(fā)性肝癌(PHc)為“癌中之王”,治療上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復發(fā)與轉移更是目前面臨的挑戰(zhàn)。自從60年代證實甲胎蛋白(AFP)為癌胚蛋白以后,經過近30年的臨床驗證,表明AFP為早期診斷PHC的最有價值的生化標志。不僅如此,AFP及其mRNA還有可能用于PHC復發(fā)與轉移的監(jiān)測。AFP在肝癌生物治療中的重要意義在于其轉錄調節(jié)序列能指導治療基因在肝癌細胞中特異性表達以及基于其對肝癌生長的調節(jié)作用可望成為肝癌生物治療的理想靶點。
90年代初期,人們就開始考慮用AFP啟動子或增強子序列選擇性調控治療基因在肝癌細胞中表達,但之后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第一,PHC患者中有8o% 一90% 伴有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在采用AFP轉錄調節(jié)序列調控殺傷性基因表達時,可能對AFP陽性的癌旁組織造成損傷,產生毒副反應。第二,已克隆的人AFP轉錄調節(jié)序列含有沉默子序列,靶組織特異性活性不高;組裝入逆轉錄病毒載體中也相當困難;如果組裝入腺病毒之類的大容量載體中,表達水平亦受到一定限制。值得欣慰的是,晚近人們已著手對天然的AFP轉錄調節(jié)序列進行改建 例如,可將含沉默子活性的序列刪除,并將增強子片段與啟動子核 tL'區(qū)域相連,構建成新的基因轉錄調控元件。電可從染色體DNA中克隆AFP增強子序列,并與白蛋白啟動子序列串聯(lián)成聯(lián)合轉錄調節(jié)序列。相比之下,人們更傾向于將多種靶向載體的優(yōu)點集中在一起,構建一個具有多種靶向特征的可精確調控的載體系統(tǒng)。相信隨著技術上的進步和基因治療從實驗研究走向臨床,未來幾年在AFP轉錄調控及其生物治療意義的研究方頑將會有更太的進展。
詳細信息下載